以中国市场为切入口洞察前瞻技术,纯电、燃料电池为能源技术突破关键,价值链玩家正布局关键窗口,同时自动驾驶技术逐步渗透,预计2030年自动驾驶渗透率可达约83%。在体验提升方面,基于自动变速箱(AMT)和人机工程为导向的座舱设计正逐步渗透商用车市场,产品层更体现“以用户为中心”的价值理念。 领先玩家已纷纷布局纯电、燃料电池 领先主机厂及Tier 1供应商已纷纷加码布局纯电和燃料电池核心技术。 动力电池 – 去模组化: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分别推出的CTP/刀片电池(GCTP)均为去模组化设计,突破成组效率和能量密度提升瓶颈。 电机/电驱动 – 集成电驱动桥:采埃孚推出将电机、减速箱和逆变器与车桥相结合的集成电驱动桥产品,提升传动效率,释放布置空间。 电机/电驱动 – 发卡电机:博格华纳推出高压发卡电机,采用矩形线和多层联锁“发卡”,实现更高效率和更高功率密度。 电机/电驱动 – 高压电机:博格华纳推出可用于混合动力和电动商用车的800V电机(额定电压),实现更高的功率密度并降低热能损耗。 电控?– SiC MOSFET:比亚迪聚焦碳化硅(SiC)电控开发,SiC方案可实现5%电控系统损耗节降和约6%的整车续航提升。 燃料电池 – 高功率系统:奔驰G(配置|询价)enH2氢燃料重卡采用2个150kw的燃料电池电堆,燃料电池系统功率输出可达300kW。 燃料电池 – 高体积功率密度:丰田第二代Mirai(配置|询价)汽车采用第二代氢燃料电池系统,电堆体积功率密度达5.4 kW/L,未来计划进一步提升。 直流转直流(DC/DC) – 超集整合:福瑞电气推出多合一燃料电池PCU,集成DC/DC升压变换器、空压机控制器等,节省空间、提高功率密度。 车载储氢 – 液氢:奔驰GenH2氢燃料重卡采用液氢技术路线,配置2个40Kg容量的液氢储罐,最高续航可突破1000km。
tou0zjasoab6296.jpg
自动驾驶持续渗透,封闭、线路固定、低速等场景优先落地 2022年,L1-L2级别自动驾驶已有约19%的渗透。预计2030年,L1-L2级别自动驾驶将广泛应用,总渗透可达约77%。相较之下,L3及以上级别自动驾驶渗透率在法规的限制下,更聚焦特定封闭性场景或固定路线,将于2025年初步实现市场化试点,2030年逐步实现商业化落地。 在产品落地方面,当前的L1-L2级别自动驾驶可满足部分场景提升安全行驶需要,如港口、矿区、机场、园区等车速要求低、路线简单且固定的场景;而干线物流、城市配送场景复杂、车速高且对安全性、可靠性的要求高,预计落地速度相对较慢。
wupor4q1mu36297.jpg
自动变速箱(AMT)及人机工程逐步渗透,舒适性及人性化产品体验提升 以轻卡市场为例,尽管AMT在当前市场渗透率较为有限,但基于市场反馈和AMT技术优势,预计其在商用车市场的渗透率将有明显提升。 整车平顺性好:对于驾驶经验不足的新手而言,AMT将显著优化整车的平顺性体验。 减少换挡疲劳:使用AMT将大幅度减少司机操作频率,有效降低驾驶疲劳程度。 彰显个人差异:商用车司机已呈较明显的年轻化态势,年轻司机往往存在对高端车型的追求心理,AMT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司机在卡友圈内彰显差异性的需求。 基于人机工程而塑造的舱内舒适性正成为塑造产品差异化竞争力的主要抓手之一。商用车企正在加速进行人机工程的改善,通过对驾驶室布局、配置和内饰的优化,从驾乘体验和感受上为驾驶员提供更好的舒适性。 低驾驶室:针对城配物流驾驶员频繁上下车特点,设计低入口驾驶室,体现人性化设计。 一体化可平躺气囊座椅:为休息间隙提供小憩场所,增加舱内舒适性。 乘用车化内饰设计:包裹式布局及乘用化内饰(如大尺寸屏幕等)提升驾乘体验,彰显用户品味。 大空间设计:市场陆续推出宽度超过2.2米车型,配合车内空间合理布置,塑造更好的空间感。 由于商用车正处于技术和产品发生颠覆性变革的关键时期,车企在加速打磨关键技术的同时,需结合外部市场需求及竞品发展趋势,适时调整产品策略,构建更有针对性的技术和产品路线图。 整理自罗兰贝格报告 前往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