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圈热搜 斯柯达考虑是否退出中国 魏牌CEO离职
初哥上路 发表于:2023-10-16 14:01 复制链接 投稿
阅读:900

  车企高管流动乃是正常变动,不过对于魏牌而言,似乎更耐人寻味一点,不管怎样,希望魏牌越来越好,继续生产优质车型才是最关键。曾经销量不错的斯柯达如今也面临了新能源时代下传统燃油车面临的囧境,转型还是另寻出路?小米造车就差最后的临门一脚;理想汽车目标月交付4万辆,你觉得能实现吗?一同来回顾本周车圈热搜的内容。

  #魏牌CEO发博告别长城汽车#

  阅读量:796万

  事件回顾:10月13日,魏牌CEO陈思英发博,简单陈述了入职8个月的工作情况,还提到了“意外的收获就是我的微博,这个平台让我收获了18万的粉丝,认识了非常多的朋友”,一并对粉丝朋友们的支持表示感谢。

  点评:车企高管变动十分普遍,也是正常现象。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不过“千金易得,一将难求”。求贤若渴是车企们不约而同的目标,人才都想得,不但要得到,留得住才最为重要。

  陈思英于今年1月加入魏牌,担任魏牌CEO兼坦克品牌营销总经理,迄今为止入职仅8个月左右。彼时,魏牌正面临销量下滑颓局,陈思英上任后的首要任务便是提振魏牌销量。

  数据显示,2017年和2018年,魏牌销量分别为8.6万辆和13.95万辆,一度成为长城汽车的得意之作。不过此后销量则开始下滑,2021年和2022年销量分别为5.8万辆和3.64辆,分别同比下滑25.65%和37.66%,成为长城汽车旗下跌幅最大品牌。

  魏牌是长城汽车推出的首个高端品牌,可以说顶着创始人姓氏的这个高端品牌并不好做。自2016年11月推出以来,就一直被定位中国豪华SUV开创者,但成立短短6年时间先后历经三次战略调整,包括从高端燃油车到硬派越野SUV再到如今的新能源汽车品牌,但几经波折,一系列的战略调整未能给魏牌带来实质性的销量增长。究其原因何在?是产品本身还是品牌定位,如今再次面临高管变动,看来魏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网传小米汽车与多家车企谈合作#

  阅读量:30.5万

  事件回顾:10月12日消息,有“熟悉内情的”人士透露,小米已经与一些车企就潜在的生产合作关系进行会谈,其中的几家汽车制造商包括华晨汽车、奇瑞汽车。

  上述人士还透露称,小米集团仍在努力获得工信部的有关批准,与其他汽车制造商的商讨仍在进行中,“还不确定”任何合作关系都能实现。小米集团对此事拒绝置评,华晨、奇瑞方面则没有回应置评请求。

  点评:小米还在等待工信部的汽车生产许可,根据今年8月份的报道,小米造车已获得发改委的批准。就差临门一脚,小米会与谁“联姻”成功呢?

  有个程序问题要搞清楚,虽然此前发改委在今年8月早些时候批准了小米生产电动汽车的申请,让小米距离量产电动汽车更近了一步。但是小米汽车仍需要获得工信部的批准。工信部根据技术和安全要求对新汽车制造商和车型展开评估。资料显示,国内新能源车企想要合法生产,除了满足发改委的《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外,还需要满足工信部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

  知情人士称,小米仍在寻求获得工信部的相关生产批准,与其他汽车制造商的磋商正在进行中,但无法保证能够达成合作。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日趋成熟,是否还需要更多的企业进入这个领域,这也是当下应该思考的问题。此前,小米创始人雷军已正式宣布进军智能电动汽车市场,并承诺在未来十年内向汽车业务投资100亿美元,仍希望在2024年推出其首批电动汽车。业内现在已经非常期待小米首款量产车型的亮相,不过还要再等一等了,好饭不怕晚。

  #何小鹏称与大众开发车型正加速推进#

  阅读量:61.4万

  事件回顾:稍早前,何小鹏发文,九月底他拜访了大众集团总部,关于与大众的合作,他表示:“过去几个月,我们联合开发的车型已在加速推进,双方的技术团队像一支创业团队一样,为了共同的目标,全情投入、全速前进。”

  点评:目标清晰,诉求一致,从目前获得的信息来看,非常看好小鹏和大众汽车的合作,更期待首款车型的面世。

  此外,何小鹏在微博中还谈到了,“在供应链上推进的战略合作,将为我们带来共同降本的潜力;我们几个搞技术的也在一起畅谈了未来几年电动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可以说不谋而合,在技术上长期的合作蓝图也更加清晰。”

  大众汽车和小鹏汽车合作的首款车型将基于小鹏G9的电动车平台和软件联合开发,合作中小鹏汽车将贡献整车平台以及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系统,大众汽车则提供全球领先的工程和供应链的能力。

  还是那句话,在新能源时代下,中国新势力的崛起和实力让很多汽车巨头认识到了自身的短板,为了能尽快弥补这种差距,纷纷与国内车企展开合作。小鹏和大众的联手就是典型的代表,这也将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开端很好,对消费者来说更是一件好事,我们也希望能尽快看到实车亮相。

  #瑞典计划2024年禁止燃油车进市中心#

  阅读量:55.9万

  事件回顾: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政府10日表示,计划从2024年年底起,禁止燃油汽车进入市中心一片交通拥堵高发区,以期改善空气质量、减少交通噪音。按照路透社的说法,斯德哥尔摩市政部门希望此举能够进一步帮助推广电动汽车。不过,一些交通领域的企业则认为,为便于新规执行,政府应加大对充电桩的建设投入。

  点评:燃油车VS电动车,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政府的决定似乎给出了最终的答案,这似乎也是唯一的结果,但这只是刚刚开始,会有更多的行动加入进来。

  在环保方面,瑞典政府一直行动比较积极。瑞典自1996年起在一些城市的市中心设置环境区,禁行排放量超过一定标准的汽车。斯德哥尔摩市政府同意自2024年12月31日起在市中心设置三级环境区,主要允许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在该区域行驶。大型货车不在受限之列,救护车、警车以及司机或乘客持有残疾证明的汽车也不受新规限制。

  有行之有效的推行,但也有不同的声音,在当地一些交通领域企业认为,为便于新规执行,政府方面应加大对充电桩的建设投入。说到底,电动车的全面提速,一定与更加普及和便捷的充电桩是密不可分的,就像现在的加油站一样。

  #东风小康汽车公司正式更名为赛力斯#

  阅读量:81.3万

  事件回顾:10月12日,公开资料显示,原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司名称变更为赛力斯汽车(湖北)有限公司。根据资料,公司成立于2003年5月,位于湖北省十堰市,法定代表人为刘昌东,注册资本8亿元人民币,由赛力斯(上市曾用名小康股份)全资控股。

  点评:AITO问界新M7自上市以来,截至10月6日,新车累计订单已超过5万辆,这也令赛力斯再次重回巅峰。此次更名旨在统一公司品牌形象,提升品牌价值。

  华为提供的智能终端解决方案无疑是最让消费者喜欢的,前段时间华为Mate 60系列手机的推出,余承东的那句“遥遥领先”更是火爆全网。而放在新问界M7(配置|询价)车型上也同样适用,就整体而言,新车在很多看不到的地方进行了大幅提升,同时还搭载了激光雷达,更是能让整车的竞争力得到大幅提升。从目前订单情况来看,表现超过预期,余承东在微博上也坦言“起死回生,不容易”。年底,问界M9就将正式推出,让我们再次拭目以待。

  #斯柯达正在讨论是否退出中国市场#

  阅读量:1047万

  事件回顾:斯柯达首席执行官Klaus Zellmer日前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全新柯迪亚克将不会在中国市场销售,未来斯柯达是否会退出中国市场也并未明确。Klaus Zellmer表示,“我们正在与中国的合资伙伴讨论,试图确定未来。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工作还在进行中。”

  点评:在电动化浪潮下,一些合资品牌未能跟上时代的脚步,放弃中国市场一定不是最优的选择,所以,应该尽快找寻最佳出路,斯柯达请加油。

  毫无疑问,斯柯达目前在国内的情况充满了不确定性。这一切都源于持续下滑的销量表现,近年来,斯柯达在中国市场销量大幅下降。今年前8月,斯柯达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仅为1.5万辆辆,同比下降52%。这对于曾经在中国市场表现优秀的斯柯达来说,无疑是非常让人担忧的。

  转型势在必行,斯柯达在中国市场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忽视,随着国产品牌和新势力的快速崛起,消费者可选择性更多,如果没有足够的鲜明特点和区隔,让现在的消费者始终留在之前的阵营中,确实非常困难。另外一个,中国消费者对互联网的依赖和智能化的需求跟之前不可同日而语,反应在车上,就是对智能化和辅助驾驶的需求更是成倍增长,斯柯达恰恰在这方面还不足以提供跟得上的产品。

  但并不要一直唱衰,斯柯达依旧有机会,努力转型自救是一方面,此外也可以通过与国内新势力联合,快速弥补不足,有了新的变化,消费者也会看到到。

  #理想汽车连续4个月销量破3万#

  阅读量:916万

  事件回顾:2023年9月,理想汽车销量达3.64万辆,月度销量再次突破三万。理想L9月销量11,967辆,理想L8 11,306辆,理想L7 13,088辆,三款车型销量再次同时破万。

  点评:理想9月的销量,比第二名的蔚来和第三名的深蓝总和加起来还要多。销量带给了理想空前的自信,4万估计也有可能是保守数量了。

  截至9月底,理想汽车2023全年累计交付量已经达到24.4225万辆。接下来每个月突破4万辆,意味着理想汽车2023年销量将突破36万辆。

  年初,李想在财报电话会上表示:“2022年,理想汽车在30万-50万SUV市场份额是9.5%,今年我们对于市场的预测大概会是在140万辆到150万辆之间。我们对自己的要求是市场份额翻倍。”还有最后一个季度,理想汽车年初制定的销量已经完成,接下来就是全力创纪录的时间了,能否继续创造交付神话呢?时间会给出答案。

  #威马汽车回应已申请破产审查#

  阅读量:110万

  事件回顾:威马在10月10日发布的回应破产审查的告知函中表示,威马不会躺平,更不会倒下,希望通过调整企业战略,解决财务债务问题,获得投资人参与重构和发展等展开积极自救。

  点评:威马申请破产,紧跟着APP、车机、钥匙都统统无法工作,威马留下的这个摊子该如何收场,那些威马车主们的利益又如何寻求保障。威马自己说“不会躺平也不会倒下”,但目前看来“凶多吉少”。

  时过境迁,如今在新势力第一梯队的威马,如今却沦落破产申请。这些年威马究竟发生了什么?威马汽车于2015年正式成立。并在2020年9月完成总额100亿元的D轮融资,是当时造车新势力中最大的单轮融资。2021年,威马汽车累计交付4.4万辆,与蔚来、小鹏、理想同处第一梯队。

  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威马后来销量不断下滑,资金周转不济,2022年11月份,威马汽车的一封内部信件,向外界透露出了为缓解资金压力,公司管理层带头主动降薪50%,普通员工降薪30%,并停发14薪年终奖等相关信息。今年的1月12日,威马汽车创始人兼CEO沈晖在微博上甚至用“活下去,像牲口一样地活下去”来形容威马的困境,但依旧不见任何形势好转。

  值得关注的是,9月11日,美股上市公司开心汽车宣布,和威马汽车签署非约束性并购意向书,计划以增发新股的方式,并购威马汽车股东持有的100%股权。不过截至目前,这次并购也再无任何下文。

  此外,威马汽车还存在着多条股权冻结信息,其股东及持有的多家公司股权已被冻结,冻结数额合计超百亿元。8月11日,威马黄冈工厂的主体湖北星晖新能源智能汽车有限公司的60亿元股权被冻结;9月20日,威马汽车持有的威马汽车制造温州有限公司约40.4亿元股权被冻结;9月27日,苏州威马智慧出行科技有限公司持有的威马汽车60亿元股权被冻结。

  最终是人去楼空,还是依旧会有奇迹上演,尚不能定论,但真的是替威马车主们心疼。

  #马斯克认为中国车企最有竞争力#

  阅读量:119.4万

  事件回顾:近日,推特博主Whole Mars Catalog 晒出了一张由数据统计网站 CleanTechnica 发布的全球电动汽车销量排行榜,前十名已经没有传统车企了。马斯克在评论区回复称:“根据我们的经验,中国车企最具竞争力。”这一回复引发网友热议。

  点评:该榜单前十名中,除了第一名和第三名是特斯拉之外,第二名以及第四、五、六、九,均为比亚迪,第七名和第十名是广汽埃安,第八名则为宏光MINI EV(配置|询价)。前十名中,中国品牌占据八席,名副其实“霸榜”。

  国内新能源车型的发展有目共睹,“霸榜”并不意外。放眼全球,能与之匹敌的还真是不多。除了特斯拉,可以说没有什么“对手”。但万万不可轻敌,特斯拉依旧是当今世界上最好的电动车制造商之一,2022年特斯拉公布该年度第二季度财报之后,马斯克补充说,“目前中国最好的电动汽车制造商实际上是特斯拉中国。”

  去年,马斯克在投资者问答环节回应关于“来自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的市场竞争”的问题时表示,自己非常尊重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他说:“他们聪明、勤奋,任何没有类似这种竞争力的企业都会衰落。”

  而在今年5月下旬,马斯克曾在推特上回复一段自己早年嘲笑比亚迪的视频,表示自己的看法已经发生巨大改变。他在回复这条推文时写道:“那是很多年前的事了(2011 年),他们的车现在非常有竞争力。”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马斯克对待对手们依旧是带有足够的重视和尊敬,忽然觉得他更像一个老谋深算的军事家,这样的对手才是最可怕的。

(责编:郝振山)前往首页>>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相关推荐